


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;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“通俗读本”。全书观点鲜明,内容丰富,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、毛笔形成、基本笔法、骨文来历、汉字特征、结字技巧、草书格局、章法营造、法帖分析、书法鉴赏、书法命运、先贤经验、自身体会等。提出了诸如“超长画”“超大字”“神布局”“使用‘黑体’”“接纳‘饰书’”“书法精神”“书作‘三品级’”等新概念和新观点;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、采访交流的情况。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“文字足迹”。
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黄易访拓的《始平公造像记》,全称《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川刺史始平公造像记》,北魏太和22年(公元498年)刻于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北壁上。是作为第一品首先纳入魏碑代表作集成《龙门二十品》的。该“记”为界格阳刻正书,并有书写者朱义章、撰文者孟达的署名,是《龙门二十品》中仅见的。也是后来崇碑学者评价较高的一品。回顾临摹该“记”,大体经历三个阶段:少临始平公,茫然描字形。中临始平公,下笔仍战惊。老临始平公,感悟力势雄。深感该“记”临摹难度大,要想得骨格、立体形、去弱病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必须下功夫琢磨。笔者的体会是:一、用笔要大胆开合。该“记”为典型的方笔,犹如刀切斧砍,痛快利落。如何用圆形毛笔书出“方笔”效果,初时采用“描红”之法,照猫画虎,曲折逢迎。虽然“做作”出了“方笔”,但毫无“笔意”可言。后来注意用硬毫并在发挥笔锋的作用上动脑筋,改“笔笔中锋”为多用偏锋,变“小心翼翼”为大胆开合,方始方行方住——露锋收笔,一气呵成。比较接近了原碑笔法。二、点画要求方求劲。该“记”点画,方形带棱特点十分突出。点、挑、钩多为三角,横、竖多为斜方,撇多为方长,捺多为方刀,转折处多削肩去脚——折角。点画线条粗而不肿,厚而不臃。透出雄强遒劲的气势。碑额“始平公像一区”六字最能反映该碑的点画特点,仔细研读,可得要领。临摹时可用较浓之墨,力求使点、横、竖、撇、捺“方中带棱”,转折处——例如“口”形右上、左下角如刀削肩脚。该“记”主笔横画,多为向右上倾的“斜方”,这一点尤其是要注意的。三、结字要中敛外扬。该“记”正文10行,每行20字,额6字。计算起来为206字,实数没有,可识不到200字。结字特点为横向取势、中宫紧敛、长撇大波、气势开张。不要说十几、几十笔画的字——例如“鸾、灵”(繁体)等字具有这些特性,就连几笔的“大、千、九、不、父”甚至一笔的“一”字也有内敛外扬雄峻伟茂发宕开来的特性。临摹时尽量做到:内敛有度——笔画细密仍可透风不糊涂(可识别),外扬有度——笔画飘逸长度适中不失态(字法范围)。最能体现该碑字形特点的“撇、捺”要放中有收,不可过分。四、布阵要均衡疏朗。该碑文布阵为竖形,高为宽的大约两倍,全部在方形界格中书写,格清字明。字,不管笔画多少,均在自己的阵地内占位。笔画多的缩,笔画少的放,字形大小基本均衡,如星散蓝天。通篇文字虽有界格约束,但互相顾盼,行气贯通,如鱼在清水中漫游,无障无碍,给人以庄严高雅大气之感。这种有格布阵,在魏碑中少见。临摹时,一是注意尊重格的边界——不突破;二是注意处理好多笔画字和少笔画字的关系;三是从总体上把握字矩行距,使通篇形成疏朗有序的布局。《始平公造像记》虽是书法史上没有名气的陈义章所书,但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却是很高。也许正因为书者没有想到一鸣惊人流传后世,在书写时才没有那么多负担,思想比较解放,用笔比较大胆恣意,才创作出了这不朽之作,被康有为评价为“能品上”。指出这一点,对于我辈以什么样的心态习练书法,还不算是废话。 

夏廷献,河南省南阳市人。1944年出生于农家, 1964年入伍,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(海军大校)。
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。幼时写大仿,与书法结缘。中学时,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,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。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。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“文字”工作,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“生命形态”。1999年出版了专著《书道犹兵——中国书法艺术新探》,提出了“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”的观点,揭示了“兵法与书法”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,探索了二者同理、同法、同势、同美的内在规律。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,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,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。
1999年之后,出版了《中国书法千字文》。在《书法导报》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出版有长篇小说、纪实文学、戏剧脚本、游记文学、工具书等。

欢迎关注本公众号
